◎甘 剑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摘自王昌龄的《采莲曲》 我不是诗人,但我很喜欢这样富有意境的诗句。莲花(又名荷花),在古今文人墨客笔端下流淌不息,或借景抒情,或抒情言志,是高洁美丽的化身。然而,艺苑中的莲花,总感觉很抽象,因为,我与莲花缺少面缘。 与莲的初缘,还是在江南杭州西湖和苏州园林那个皇家园子。2000年10月,在市团干培训期间,我和李坚、冯华、贺国平等四位莲花学友单独组团,逛游了杭州西湖和苏州园林。在潋滟湖光之中,不见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六月荷,却生出“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感叹;在幽深的曲院里,不见了奢侈华贵“小家碧玉”的风荷,却生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名惆怅。 莲花,在我的视野中漫溢开来,“遍地尽是黄金甲”,却是多年后——2012年,在自己的家乡——莲花。人生难得有几回赏莲的心境,即使有了,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够赏出韵味来。与莲,真是一种缘分,是名缘(故乡名叫莲花),是面缘,更是心缘。 在盛夏,荷花盛开的季节,随着“首届中国莲花•莲文化旅游节”的开启,莲花县迎来了一拨又一拨赏荷人。他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移情于山水,寄情于花卉,看云卷云舒,观山水夏色,赏荷园美景,把倩影定格在莲花盛开的那瞬间,把记忆嵌入在鱼米之乡的田园风光中。 观莲节(古籍中把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称为观莲节),在县城之南,我们走进了荷园。荷园地处玉壶山脚,莲江河畔,一个叫莲花村的地方。“村居原自爽,地又是莲花。疏落人烟里,天然映彩霞。”这首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出自于此。遗憾的是,那荷塘美景嵌入历史的记忆太久太久。而今,它从历史中复苏,向我们走来,莲花满垅,荷花满塘。莲花村成了县域最大的荷花博览园,几千亩田畴栽种上了花莲、子莲、藕莲等不同品种的莲,俨然成了莲的世界,人们观光旅游的乐园。 伫立319国道,只见水碧畴阔,荷叶田田,荷花夭夭,荷梗亭亭,叠绿拥翠,与远方山水共一色;走进荷园近赏,荷香飘逸,举绿摇红,荷花激荡,犹如千万佳丽,轻歌曼舞,婀娜多姿,与莲花村新宇交相辉映。 “荷……花……”不知谁的一声喊叫,竟引来了不少被唤做荷或莲的少女的转身回眸。此时此景,我想起了大学同学谢君,不知他栖居何方?如果当年他看到了这幅美丽的画面,遇上了像“荷”“莲”这么多美丽纯净的少女,他忍心离去?也许他现在已成了莲的一份子。 木栈道,游步道,人头攒拥,步履轻盈,游客们在静静地享受着荷花带来的视觉盛宴。他们或摘一片荷叶撑起清凉的绿伞,或抚摸荷花轻吻她的清香,或用相机捕捉荷花绽放的那瞬间,留下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画面……。小阳伞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太阳镜倒映出万道金光,高跟鞋蹈起了欢快的舞蹈,草帽绽出了丰收的笑脸…… 在出尘如仙,风仪万种的“嫦娥醉舞”“飞黄”“舒月”“星空牡丹”“清波玉环”“佛座”等花莲面前,我醉了,醉的是那素面朝天开着的荷花,像是一种尘世间的期待,又像是远离红尘的无欲无求,美若仙子的那种姿态,那种情韵;我悟了,悟的是人生短暂,人们为何要心存芥蒂、利欲熏心、喧嚣浮躁?能不能像荷花那样了无牵挂风风光光地绽放,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哪怕是一次,把美留给人间呢? 莲年轻,风姿绰约。莲也会老,犹如那深秋枯干的残荷。人如莲,佛求缘,我们为何不能像莲那样飘逸洒脱,活得有滋有味?是心意,更是禅意。 莲江河畔,赏荷泛舟;莲花岛御景园,笙歌如沸。我不断浮现出这种欢快的场景:一群群赏荷人,踏着“莲花朵朵开”的动人旋律,品着馥郁醇厚的 “海垦翡翠”,喝着“杜鹃红醇”的莲花老酒,尝着誉满京华的“莲花血鸭”,赏着碧波万顷的荷园美景,哼上几句天籁的“莲花山歌”,即兴来几句诗词歌赋,该是多么美好的意境! 莲香中国,花开盛世。是憧憬,更是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