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基础比较差,发展底子比较薄。近年来我县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我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推进“五化三区”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攻项目、抓转型、建城镇、育生态、稳农业、重民生、促稳定、转作风、求实效等系列措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成功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等复杂经济形势带来的严峻挑战,克服了冰冻、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莲花县情的县域特色经济发展之路。一是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坚持从莲花实际出发,狠抓项目引进和落地不放松,千方百计扩大城乡投资,拉动城乡消费,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由12.7亿元增加到28.11亿元,年均增长10.9%;固定资产投资由11亿元增加到51.08亿元,年均增长35.7%;财政总收入由1亿元增加到3.28亿元,年均增长26.8%;一般预算收入由6174万元增加到2.08亿元,年均增长27.5%;工业增加值由4.24亿元增加到12亿元,年均增长1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32亿元增加到7.26亿元,年均增长16.8%。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三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五年翻两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500元增加到11840元,年均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43元增加到3050元,年均增长14.6%。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36.7亿元,年均增长25.4%;贷款余额达10.9亿元,年均增长18.3%。二是项目建设展现新优势。五年来,共争取上级财政补助项目496个,落实到位资金近15亿元。特别是衡茶吉铁路莲花段、吉莲高速莲花段、319国道大中修工程、吉莲省道二级路面改造、路坊线二级路面改造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争取与实施,使长期制约莲花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渐打破,为莲花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极探索务实管用的招商方式,七大产业招商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能够完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的优质项目相继落地。五年来,全县共引进各类项目792个,实际引进内资35.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2倍,利用外资1.0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5.1倍。三是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主要抓手,不断优化园区功能,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壮大重点支柱产业,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工业企业日益壮大,新型工业化发展明显提速,获省政府“工业发展年度贡献奖”、“工业发展三年翻番奖”和“工业经济崛起年度贡献奖”。工业总量持续攀升。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从19家增加到8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4.8亿元,实现五年翻三番;实现利税总额3.1亿元,实现五年翻七番。工业综合效益指数312.6,比2005年提高185.5个百分点。园区功能日益完善。园区开发面积达5平方公里,园区综合服务大楼建成启用,园区道路、水电气、排污、绿化、亮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被命名为“省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省级二类园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园区企业总数由24家增加到86家,主营业务收入由4.46亿元增加到40.2亿元,利税总额由1124万元增加到2亿元。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特种材料、建材矿产、机械电子、制衣制鞋、医药食品五大支柱产业集群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46.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5.4%。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出台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奖励办法,组建了全市首家民营小额贷款公司,私营企业由316家增加到864家,注册资金由4.06亿元增加到11.52亿元,民间投资总额达87.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7倍。四是“三农”工作增添新活力。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着力培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促进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总产值由7.2亿元增加到9.3亿元,年均增长3.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五年来,共投入资金2.46亿元,推进实施了水库除险加固、标准粮田、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小农水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升坊镇防洪工程等500余个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获“2009年度省水工程管理考核优良奖”,并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鄱湖杯’水利建设先进县”。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五年共投入资金1.8亿元,以“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打造了333个新农村建设点,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南岭四桂、六市海潭、坊楼江山、良坊冲头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特色明显、亮点突出。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206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县级龙头企业126家,农业经济合作组织46个。八大特色产业和七大优质农产品的产业集群优势初步显现,13万亩油菜、10万亩绿色水稻、万亩曼地亚红豆杉、万亩优质果业、万亩药材、万亩油茶等特色化种植基地蓬勃发展;森美农林红叶石楠基地已成为全省最大的彩叶苗木生产基地之一,华翔农林升坊桂花园已成为江南最大的桂花树基地之一;2010年粮食总产达2.6亿斤,比2005年增产2266万斤,创造了五年连续增产的好成绩;依托油菜生产基地,成功举办了首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7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0余万元。五是城市建设实现新飞跃。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莲花的形象、莲花的品牌、莲花的投资创业环境来抓,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同步实施,不断完善城乡规划,加快推进城镇化重点项目建设,城镇综合承载力、聚集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城乡规划更加完善。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及近期建设规划、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县城给排水专项规划和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抓好了县城停车场规划、生态系统规划、燃气规划、近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全长7.2公里、面积2100亩的莲江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全面完成;界化垅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13个乡镇的集镇规划编制工作全面铺开,其中高洲、荷塘等7个乡镇的集镇规划已编制完成。城市品位更加提升。以城市重点工程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供水、供电、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工程建设。五年来,中心城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2亿元,实施重点城建项目36个,分别是“十五”期间的4.5倍和3倍,建成区面积由4.8平方公里扩大到6平方公里。全面实施了金三角商贸区、滨河公园、农贸城、金城大道、中心城区穿衣戴帽等改造工程,建设完成了永安北路、二环路、广兴大道、文峰路、污水处理厂、毛家大桥、城区主干道沥青路面铺设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了文体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安成大道、垃圾填埋场等城建项目和湖仙生态公园、荷园、天如公园、毓秀园等公园建设,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莲花对外形象大幅提升。同时,抓好了以坊楼为重点的319国道沿线中心集镇建设,形成了协调发展、功能互补、共同推进的城镇发展格局。城市管理更加高效。建立健全了县、乡(镇)、村(居)委会环境卫生保洁联动机制,深入开展了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乱停乱放、乱写乱画、乱倒乱扔现象明显减少。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城乡土地管理的办法,查处整治了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土地管理秩序日趋规范。2009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县城、园林县城、文明县城”、“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先进县”,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2010年,取得了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现场督查第四名、全省12个县级市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第二名的好成绩,成功进入创建国家文明县城的参评行列。六是生态建设开创新局面。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封山育林、环境保护、城乡清洁”四大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有力,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被评为“全省十佳绿色生态县”、“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先进县”、“全省农村生态建设先进县”。造林绿化工程持续有力。五年累计投入造林绿化资金3.4亿元,完成造林面积21.25万亩,分别是“十五”期间的3.4倍和2.6倍,森林覆盖率由64%提升到70.1%,先后建成了高天岩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寒山省级森林公园,维护了生态平衡。封山育林工程全面实施。投入资金2400余万元,对重点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以及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省级生态公益林实行长期封山育林。林政管理进一步加强,除火烧材和造林清山材外,全县森工生产实现零指标、零砍伐,乱砍滥伐现象基本杜绝。环境保护工程深入推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加强了源头防止和控制污染排放工作,五年共建成废气处理设施22个、废水处理设施6个,完成减排项目16个,累计完成SO2净削减量547吨,累计完成COD净削减量 485吨,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出境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生态乡镇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2个。七是社会事业发展获得新成就。五年共投入民生资金4.41亿元,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各项民生工程有序推进,发展成果实现惠民共享,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城镇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城镇就业率达96%,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100%。小额贷款申报、担保、发放体制不断健全,农村劳动力自主就业、创业步伐加快。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动态管理,发放低保、五保金5114万元;投入320万元改建了5所敬老院,投入700万元完成了光荣院、敬老院、福利院“三院合一”工程建设,保障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被评为“全省社会救助先进县”。医保、社保政策落实有力,困难群众大病救助力度加大,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从8746人增加到28304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总额达3033万元,新农合参合率达97%,获“全省社会保险基本养老基金征缴‘三年翻番’奖”,被评为“全省医疗保险工作先进县”。投入2543万元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15处,解决了农村6万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6740口农村沼气池、300公里农村公路、3座渡改桥和20多座危桥改造等民生工程全面完成。扶贫开发纵深发展,全面落实了76个扶贫开发重点村计划项目,顺利推进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成功打造了御景湾、明珠2个全省有名的移民集中安置点,被评为“全省移民扶贫工作先进县”。投资5400万元建设经济适用房96套8900平方米、廉租房1050套54000平方米,正式启动了11500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投资641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90户。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五年共投入4500万元改造了近70所农村中小学校舍;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高考成绩实现全市“五连冠”,莲花中学被评为“全省十大人民满意学校”。卫生医药事业不断加强,“光明•微笑”工程实施有力,被评为“省‘光明•微笑’工程先进县”;完成了县医院外科大楼、医技大楼建设和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工作,启动了投资1800万元的县医院急门诊大楼建设项目,县医院、县妇保院被评为“二级甲等医院”,完成了投资2000余万元的10所乡镇卫生院和16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形成,被评为“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产品质量监督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强化,农村“两网”建设不断完善,被评为“全省农村‘两网’建设示范先进县”。列宁学校、农家书屋等文化事业项目有序推进,广电网络实现“村村通”,被评为“全国‘村村通’先进县”;文艺创作不断繁荣,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文联工作先进县”。通信事业不断进步,宽带网实现“村村通”。电网建设完成投资5373万元,消除了无电村。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科技新产品、新成果鉴定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人口计生工作不断加强,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民族宗教工作卓有成效,良坊镇冲头村被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安全稳定形势良好,安全监管“三级网络”建立健全,岗位绩效考核规范严格,安全生产态势平稳;严格按照“六条标准”要求,全面清理整治了非法开采行为,非法生产基本得到遏制。建立健全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成功应对了2008年冰冻雨雪灾害、2010年暴雨洪灾等自然灾害,确保了不发生次生灾害、不出现人员伤亡。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深入开展,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及时有效解决,非正常赴京、赴省访为零,赴市访现象不断减少。2007年、2009年被评为“全省无赴京非正常上访先进县”和“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建设先进县”。“法治莲花”创建、“平安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获“全省平安县”殊荣。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和优抚、人事、档案、统计、供销、烟草、水文、住房公积金、物资供应、煤检、工会、科协、残联、对台、外事侨务、史志、妇女儿童、青年、老龄、气象、石油、人防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进入“十二五”发展时期,面对发展的新形势和竞争的新态势,我县将坚定发展不动摇,咬定发展不放松,在艰苦创业中构筑发展优势,在开拓创新中激发内生动力,在争先创优中提升工作水平,努力谋求县域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更快地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过五年努力,全县经济社会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个“翻一番”。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5年达到51.8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到2015年达到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5年达到15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达到29.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到2015年达到16.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2:36。城乡结构优化,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分别达到21000元和6000元。到规划期末,使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村面貌变化更加深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更加明显,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更加形成,服务业发展更加繁荣,城镇化推进更加加速,基础设施改善更加显著,社会事业更加进步,资源环境承载力更加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更加提升,全面实现把莲花打造成为一个山川更秀美、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社会更和谐、经济更繁荣的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县城的目标。 主要任务是: 一是推进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实现加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用足用活国定贫困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循环经济试点、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中央苏区这“七张牌子”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高起点承接大产业、建设大项目,不断扩大投资需求,提高消费能力,努力保持较大幅度的投资、消费增长,壮大经济规模,推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 二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科学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是“十二五”时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聚集发展的原则,着眼总量扩张与结构升级并举,依托工业园区和衡茶吉铁路莲花段、吉莲高速莲花段的建设,着力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与骨干企业,把南部打造成工业化基地;依托现有的生态优势和农业产业基础,着力加快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把北部打造成生态保护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推进,着力繁荣三产,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并进,实现科学发展。 三是推进城镇建设加速发展,实现统筹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速推进城镇建设,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争创国家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五城同创”为抓手,不断健全城乡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聚集和人口有序集中。同时,坚持走特色兴镇、产业兴镇之路,优先发展壮大319国道萍莲段沿线的中心集镇,把中部打造成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四是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和谐发展。改善民生、维护民利、造福民众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要坚持发展成果惠民共享,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努力增加社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五是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持续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承载能力是实现莲花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要以衡茶吉铁路莲花段、吉莲高速莲花段和吉莲省道二级路面改造的建成通车为契机,不断加快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增强发展能力,激发发展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六是推进生态文明稳步提升,实现绿色发展。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是“十二五”时期必须牢牢把握的中心,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引领莲花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严格环境标准,强化减排约束,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巩固提高生态建设成果,着力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县”打下坚实基础。 七是推进改革创新深入实施,实现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以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体制创新赢得发展机遇,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凝聚实现富民强县的强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