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采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渊源,她的音乐从雏形到定位,跨越了漫长的年代,并继续呈发展创新之势。但是,使莲花采茶戏音乐真正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却是从莲花采茶剧团正式成立后的短短的四十年的时间。莲花采茶剧团成立于1958年,当初,演出的剧种以民间“三脚班”小戏为主兼有浓厚的湖南花鼓风味,后随着岁月的更替,社会的需要,经过几代戏剧工作者的兼收并畜,扬长避短,始而形成,并且日渐成为我省戏曲音乐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一、民间音乐是莲花采茶戏音乐形成与发展的源泉。 莲花县曾于晋太康元年(280年)设广兴县,至清乾隆八年(1743年)割永新县20个都和安福县12个都置莲花厅,1913年改称莲花县。因属划都而成,县内便有砻西和上西之分,靠永新片谓砻西,邻安福片谓上西。加之莲花位于赣西边陲,湘赣交界之处,特殊的建置和地理,衍生了县内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据县人音乐家金春木同志历经数年收集、整理、编纂的《莲花县民间歌曲集》统计,全县共有山歌、灯歌、茶歌、小调(耍调)、号子、风俗歌、生活音调、说唱革命历史民歌179首。这些民间歌曲旋律朴素、明朗、极富地方色彩,易于被群众接受和传唱,所以,其中有一部分很快被采茶戏音乐借鉴吸收。如“孟姜女调”、“张三调”、“下象棋”、“闹才郎”、“下相莲”、“五把扇子”、“十打调”“苦情调”等,就是分别从民歌和小调中的“七溪岭上来打仗”、“慰劳红军歌”、“放风筝”、“没有心思玩”、“情姐单爱少年郎”、“要学万年松”、“十打”、“十个月想妻”中衍变而来的。民间音乐在戏曲音乐中的交融,对于莲花采茶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传统曲调是莲花采茶戏音乐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传统曲调主要是在民间“三脚班”所演唱的部分民歌、小调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莲花“三脚班”是一种脱胎于民间灯彩、山歌、民歌等民间艺术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经历了民间歌舞、灯戏等演唱形式的演变过程,它的音乐由灯歌、山歌、民歌、风俗歌、生活音调和小调孕育而成。相传,莲花采茶戏最早来自清朝年间从粤东经赣南迁至莲花的移民,是他们带来的种茶技艺而滋生了茶灯艺术,后又有湖南攸县、茶陵和萍乡等地的“三脚班”频频来莲花各地演出,因此,受其影响,莲花“三脚班”的音乐曲调也呈现出多元性,主要曲调有:神调、川调、哭调、骂调、哀调、思贤调、返魂调、一字调、二字调、三字调、四板腔等,这些我们都可以从以表现劳动、生活、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小戏,如《刘海砍樵》、《南桥会》《金钊会》等予以印证。县外“三脚班”团体及艺人们的往来,不仅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大大促进了传统唱腔的发展,经过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和长期实践,终于使这些土生土长(包括外生土长)风格各异的传统曲调,成为莲花县采茶戏第一代声腔流传至今。 二、不断革新是莲花采茶戏音乐形成与发展的关键。 莲花县广大戏曲音乐工作者,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向其他兄弟剧种音乐学习,不得更新,确保了采茶戏音乐的继续向前发展。 1952年冬,莲花县成立了“城镇业余剧团”,这是莲花采茶剧团的雏形,当时,演出的多是小戏,唱腔上一般是老曲套新词,一戏一曲,一曲多用;伴奏上也较简单,一把胡琴一支笛,外加小鼓和锣钹,音乐单调、平庸,缺乏新颖。1958年成立了专业文艺团体“莲花县地方剧团”后(1986年更名为“莲花县采茶剧团”),戏曲音乐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演出剧目的增加,演出阵容的壮大,为了适应剧情及舞台表演的需要,在音乐方面进行了大胆突破。在唱腔上,由原先的一戏一曲发展到一戏多曲和曲调联缀、揉合运用,并在传统曲调上进行了再创作;在伴奏上,也增加了三弦、扬琴、高胡、中胡、低胡、唢呐等,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例如《泪洒相思地》第二场“楼台别”张青云与王怜娟的那段唱,是将传统曲调的“四字调”和“十绣鞋”揉合在一起编成的。因为这两首曲调都是徵调式,旋律上也相近,将之串连在一起,不但没有痕迹,还显得有变化,作者只是在王怜娟末尾二句唱腔中,出于剧情发展的需要,对原曲调旋律与节奏进行了稍许改动,最后以“四字调”末尾乐句落韵结束。这样处理,既符合剧情,又发挥了曲牌体音乐伸缩性强、灵活性大的优势。 对传统唱腔的改革,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在不妨碍剧情内容、人物性格的前提下,尽量保持老曲调原有的格式,只在旋律上的润色、节奏上的调整,过门音乐的嵌入上做文章。二是在大段唱腔的再度创作上,注意“两头不变,中间灵活”,即紧紧扣住唱腔两头原曲调风格不变,中间部分将富有特点的乐汇乐句反复运用进去。如新腔创作《泪洒相思地》中的《月里嫦娥把人间看》就是根据《十打调》改编的。《十打调》旋律优美动听,抒情味较浓,特别是前奏部分更是。当大幕拉开,王怜娟小组在丫环陪同下步履轻盈来到后花园,适时明月当空,花弄月影,为了揭示她不甘寂寞操琴寻欢的激动心情,那段前奏被全部搬来使用,中间部分除在旋律上作了适当润色外,节奏上也作了扩展,并加入了一些绘景描情的过门音乐,而整首新腔,基本上仍保持着老曲调原来的格式。 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普遍提高及各行当角色的演唱需要,音乐上又作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唱腔上出现了以主调为基础的一曲多变的人物行当曲调和剧种常用曲调,部分唱腔还在曲牌体基础上发展了板腔体唱腔。在伴奏上,以民乐主为,增加了部分西洋乐器,如小提、大提、贝司、长笛、单簧、巴松、小号、长号、圆号等,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近似单管体制的乐队,随后,还增加了一些以二句、四句为主的民歌体唱腔结构。 但在表现重大的题材、复杂的剧情,刻划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矛盾冲突非常尖锐的戏剧时,音乐唱腔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增加板式便显得很有必要。通过向兄弟剧种音乐的学习,特别是向京剧音乐的学习,莲花县戏曲音乐工作者以曲牌体为前提,在传统曲调形式基础上,采取节拍、速度和伴奏方式的变化,增加了多种新的板式,如导板、摇板、散板、快板、哭板、清板、数板等,从而提高了戏剧表现力,增强了舞台效果。 近年来,受其他演艺形式和影视传媒的冲击,莲花采茶戏也和江西其他地方戏曲一样日益面临着危机,资金短缺、市场疲软、人才流失、青老演员断代等一系列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如何重振雄风,再焕光彩,这不单是当地文化和政府部门的责任,也是莲花县广大戏剧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