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克难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进“五化三区”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成功应对了复杂经济形势带来的严峻挑战,克服了洪灾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呈现出经济平稳运行、财政较快增长、工业特色凸显、城乡和谐共进、人民安居乐业、发展势头强劲的良好局面,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平台,站在了新的起点。 一、综 合
经济运行表现良好。初步核算,全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109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增幅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7120万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7588万元,增长13.5%,其中工业增加值119085万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6388万元,增长16.2%。按年平均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081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98美元),增长12.2%。 经济结构继续改善,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8:43.5:34.7调整为20.3:45.4:34.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32830万元,比上年增加9576万元,增长41.2%;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798万元,增加6794万元,增长48.5%。其中国税局收入13635万元,增长46.4%,地税局收入13211万元,增长37.3%,财政局收入5984万元,增长38.7%。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2833万元,增长16.7%。其中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增长-52.6%、12%、-22.9%、-40.3%、77.9%、7.7%。 
就业和再就业形势良好。全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3381人,城镇就业率9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1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398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10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663人,其中创业培训613人。 二、农业、农村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90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其中农业41090万元,增长3.4%;林业11150万元,增长7.9%;畜牧业33933万元,增长6.8%;渔业6010万元,增长8.9%;农林牧渔服务业720万元,增长8.5%。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1801公顷,比上年增加100公顷,增长0.5%;油料种植面积8559公顷,比上年增加1289公顷,增长17.7%。 全年粮食产量130050吨,比上年增加776吨,增产0.6%。其中,早稻产量39200吨,比上年增加166吨,增产0.4%;一晚产量46350吨,减产1.7%;二晚产量34785吨,比上年增加1429吨,增产4.3%。全年油料产量13945吨,增产17.7%;其中油菜籽产量12254吨,增产19.8%。 
全年肉类总产量15595吨,比上年增长3.7%。其中,猪肉产量12030吨,增长3.9%;牛肉产量280吨;羊肉产量260吨。生猪年末存栏132000头,增长2.4%;生猪出栏154000头,增长1.1%。禽蛋产量1820吨,增长1.1%。 全年水产品产量5196吨,增长3%。全年荒山荒地造林面积3953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2523公顷,全年木材产量3157立方米。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增54个新农村建设村点工作进展顺利,“六改四普及”基本到位,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改水1992户,改厕1911户,集中打造了以南岭四桂、六市海潭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亮点村。同时,城乡清洁工程进展良好,157个行政村、12个集镇的环境整治工作初见成效,惠及农户5万户、22万余人,并顺利通过了省清洁办的检查验收,农村环境日益整洁优美。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01172万元,比上年增长3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48139万元,增长44.5%。2010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家。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19085万元,比上年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54%。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铁矿石原矿、水轮机等建材矿产产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表1: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原煤 军工硝 金属添加剂 陶瓷过滤板 水力发电量 水泥 原药中间体 机制纸 电站水轮机 铁矿石(原矿) 电脑线 机制砖 自来水生产量 | 万吨 吨 吨 千片 万度 万吨 吨 吨 千瓦 万吨 万根 万块 万吨 | 100.3 940 26720 112 6845 45.42 550 16989 57330 19 140 17100 200
| 1.8 -1.9 10.0 12.4 37.3 11.9 14.6 32.3 38.6 33.8 16.7 2.0 7.0
|
产品产销完全衔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548142万元,增长44.5%;产品销售率为1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997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8%。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503万元,比上年增长17.3.%。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880亿元,增长36%;实现利润总额215.5万元,增长30.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5300平方米,增长85.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0420平方米,增长28.7%。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0809万元,增长31.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87401万元,增长1.2%;民间投资419879万元,增长19.5%;房地产开发投资10865万元,增长43.7%。其中3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52个,增长57.6%;投资327007万元,增长157.4%。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9533万元,占7.7%;第二产业投资359966万元,占70.5%;第三产业投资111310万元,占21.8%。 
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2103万元,增长2%。年内商品房施工面积93866平方米,增长42%;年内商品房竣工面积38000平方米,下降36.2%。商品房销售面积49382平方米,增长8%;商品房销售额7148万,增长13.6%。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年全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63700万元。 五、国内贸易 贸易繁荣、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完成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2111万元,比上年增长13.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026万元,增长26%。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592万元,增长1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6139万元,增长19.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6453万元,增长17.7%。按消费形态统计,批发业零售贸易额63751万元,增长17.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841万元,增长28.7%。 

2010年全县引进项目150个,引进内资7.66亿元,增长7%;实际利用外资2882.5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
交通邮电事业兴旺发达。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2045万元,比上年增长20.4%。 交通运输稳定增长。年末,全县公路线路总里程1350公里,年末机动车数量1930辆。全年完成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量16290万吨公里,增长49.2%;公路社会客运周转量26796万人公里,增长2.2%。 邮电通讯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90万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340万元,下降0.6%;电信业务总量1650万元,增长5.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4075户,减少6.5%。本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3.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96万户,增长43.8%。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9478户,增长33%。 七、金融 金融运行总体健康平稳。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841万元,增长12.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67406万元,比年初增加74518万元,增长25.4%。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67232万元,比年初增加74344万元。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8645万元,比年初增加29038万元,增长36.47%;其中,农村信用社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59388万元,比年初增加6530万元。 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7028万元,比年初增加4036万元。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481万元,增加355万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6547万元,比年初增加3681万元。 固定资产贷款增加较快,年末余额为5000万元,比年初增加3653万元,增长271.2%。 表2:2010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 年末数 | 比上年末增长% | 各项存款余额 | 367406 | 25.3 | 其中:企业存款 | 65442 | 42.8 | 储蓄存款 | 264477 | 21.2 | 其中:人民币 | 264303 | 21.2 | 各项贷款余额 | 108645 | 41.3 | 其中:短期贷款 | 60272 | -6.2 | 中长期贷款 | 41274 | 258.8 |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有新的发展。全县规上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10个。实现利税总额11395万元;实现总产值238155万元;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933万元;其中安排科技三项经费65万元,全县申请专利26项。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年末有学校94所,其中高中5所;职中5所;初级中学14所;小学69所;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41088人,其中高(职)中生7955人,初中生11090人,小学生22001人。有教职工2304人,其中专任教师2194人。小学招生4195人,毕业 3184人。初中招生3442人,毕业3959人。高中招生1932人,毕业1550人。全县共有幼儿园63所,幼儿园在园幼儿11772人。2010年参加高考人数1880人,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二本以上上线人数663人,列全市第一,实现了“五连冠”。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莲花中学被评为“省十大人民满意学校”。
九、文化、广播、卫生
文化惠民显成效。2010年末有县级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69300册,纪念馆1个;乡镇文化站13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4个。 全县现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个,电视台1座,通有线电视和无线数字电视用户村146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0.1%。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个,妇幼保健院1个,防疫站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个,共拥有床位531张。其中乡镇卫生院13个,拥有床位251张。现有卫生技术人员779人,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270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58人。全县13个乡镇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12420人,平均参合率为97%,比上年提高3.16个百分点。
十、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组织
人口增长适度。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259686人。年内出生3403人,出生率13.11‰,死亡1368人,死亡率5.27‰,人口自然增长率7.84‰。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全县2010年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总报酬24524.8万元,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922.5万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725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比上年增长1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0.2%。百户农民家庭年末拥有:冰箱30台,摩托车62辆,彩电100台,电话、移动电话143部。 
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8304人,增长3%;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4439人,增长43.8%;参加工伤保险47656人,增长3.7%;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640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4796人;年末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3701人,增长8%;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保障9862人,增长1.7%。各类收养性福利单位床位1201张,年内收养人员1123人。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56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12万元。 社会组织体系稳定。年末全县共有5个镇、8个乡、4个社区、157个村民委员会。年末全县工会建会数453个,工会会员32631人。全年征建本级工会经费63.2万元,救助困难职工264人。
十一、生态建设、社会安全 坚持以创建国家生态县为契机,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封山育林、环境保护、城乡清洁四大工程,“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获“全省农村生态建设先进县”。造林绿化工程扎实推进。投资1.1亿元,完成造林绿化面积4.73万亩,占总任务的193.6%,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一大四小”造林绿化任务,县城、集镇绿化水平明显提升。封山育林工程全面实施。林政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组建了县乡两级森林防火消防队,建立健全了森林防火法律责任、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领导责任追究制,森林火灾防控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重点林区不发生火警、火情,森林防火形势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环境保护工程持续有力。结合城乡清洁工程,重点抓好了莲江、白马河、琴水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清理整治了影响国省道两侧环境的煤场、精粉厂、砖厂、陈年垃圾等,国省道沿途环境变化明显,城乡环境卫生水平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厂、县纸业公司脱墨废水深度处理设施、大地制药污水处理工程等3个减排项目运行正常,全年可削减COD排放量300吨。饮用水源上游企业排污日常监管力度加大,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国家Ⅱ类标准,出境断面水质达国家Ⅲ类标准。生态乡镇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2个,生态环境保护有力,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前列。 安全稳定态势良好。各级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连续两年态势平稳,取得历史性突破。严格按照“六条标准”要求,全面清理整治了非法开采行为,非法生产得到基本遏制。防灾处突能力不断增强,有效应对了罕见的暴雨洪灾,实现了“未倒一塘一库、未垮一堤一坝、未伤亡一人”的目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护。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全面推行信访工作领导“一岗双责”及警示排位等制度,不断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各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法治莲花”创建、“天网工程”建设等工作扎实推进,治安防控力度持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