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100多种石斑,从历史文献到品种概说,下次不会被渔贩忽悠啦

传说中的极美丽的红丁石斑。潮汕人将石斑鱼称为“过鱼”,而“过”的本字为“鲙”,意为这种鱼有图画一样的花纹和颜色。

美食家最看重的野生红斑。

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drummondhayi)是硬骨鱼纲鲈形目(Pe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类的统称,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温水海域,喜欢在珊瑚或岩礁间生活。肉食性凶猛,成鱼不集群,属于典型暖水性近海礁栖鱼类。因其身上遍布如石头一样美丽的花纹斑驳陆离,故得名石斑鱼。

我做的活红斑鱼饭,一般的酒家是舍不得将红斑拿来做鱼饭的。

石斑鱼的种类较多,全世界已记录的有100多种,我国已记录的有10属67种,从浙江到海南、北部湾直至南沙群岛的海域均有分布。全球90%以上石斑鱼产量来自亚洲,目前仅亚洲有石斑鱼类的养殖。

台湾出版的海鲜月历,2013年10月份是石斑专题。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潮汕人要将石斑鱼称为“过鱼”,后来读地方志书,在乾隆《南澳志》中看到“鲙,头圆名色甚多。”的记载,这才恍然大悟。在潮汕方言中,“鲙”与“过”是同音字,而鲙鱼正是石斑鱼的古称,意为有图画一样的美丽花纹和颜色。这种用同音字或俗字代替本字的情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比如“淮山”的“淮”字本字应为“懷”,原因是自古以河南懷庆府出产的山药最著名,称为“懷山药”,但这个繁体的“懷”字太难写了,就被通假为“淮”字,称为“淮山药”,简称为“淮山”。同样的,“生姜”的“姜”字本字应为“薑”字。根据《南澳志》的记载,我们还知道被称为鲙鱼的石斑鱼头部比一般鱼要圆一些,有很多不同的品种。

以现代鱼类学的眼光来看,石斑鱼泛指鲈形目鮨科石斑鱼亚科里的各属鱼类,生活于温暖的海域岩礁,全世界有上百种,我国沿海记录有31种,其中黄渤海区仅1种,闽浙东海区12种,两广南海区达30种。要完全认识这么多种类的石斑鱼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大都有很近似的体形和斑纹,口大身肥,下颌上翘,遇到猎物会一口将其吞噬,颜色常介于深褐色和棕红色之间。

下面介绍几种市肆上最常见到的石斑鱼品种,它们几乎已经全部实现了人工养殖,大家可以放心吃食而无虞担心这些物种是否会灭绝。

还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要提醒大家:当今石斑鱼的人工养殖正处在一种大变局中,原因是近年出现了大量的杂交石斑品种,比如充斥石斑市场的珍珠龙胆(俗称龙虎斑或珍珠斑),就是以鞍带石斑(俗称龙趸)为父本,棕点石斑(俗称老虎斑)为母本,进行杂交而产成的。换句话说,市面上的很多石斑其实都不是纯种的石斑鱼而是新的杂交品种,在鱼类专业图书中是找不到的。

1、红斑鱼。学名Epinephelus akaara,赤点石斑鱼,俗名红斑,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一个种。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广东沿海产量较多。常整条清蒸,渔家也有用五花肉和咸梅汁煮成酸鱼汤的,极好味。因红斑鱼身具有象征中国文化的吉祥红色,红斑是中式喜宴中颇受欢迎的高价位石斑鱼。在日本濑户地区有“梦幻之鱼”的美称,香港筵席上“清蒸海红斑”为名菜佳肴。

野生红斑鱼。

从大排档海鲜池上面的标价,基本就能知道该种石斑鱼的档次。

已处理干净准备清蒸的红斑。

根据鱼的大小和个人的喜爱,可以采用不同的剖切法和蒸法。

仅抹点海盐蒸熟,自已蘸酱料,最能吃出红斑的本味。

红斑鱼饭也是只加盐不加其他调味料,吃时可用普宁豆酱佐食。

2、东星斑。学名Plectropomus leopardus,鮨科鳃棘鲈属,俗名豹纹豹过(绘)。东星斑颜色鲜艳,体高小,呈圆筒形。身上布满紫青色花点,形似天上的星星,因而称为“星斑”。至于“东”字,一说是因为它产自中国东部的东沙群岛,同属鱼类中还有西星斑、泰星斑等。

菜市场实拍的东星斑。

东星斑因为已实现人工养殖,近年价钱大跌,大排档标价只及野生红斑一半。

清蒸东星斑。蒸时一定要掌握好火候,而且要趁热才好吃哟。

3、老鼠斑。学名Cromileptes altivelis,驼背鲈,鮨科驼背鲈属鱼类。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的礁石地区,能长到50厘米,带有斑点的身体能迷惑敌人,保护自己。老鼠斑为传统价位最高的石斑,尖嘴高背,奶油般的体色布满黑色斑点,让人感觉很喜庆。肉质洁白结实,味道鲜美。做法通常是小尾清蒸,大尾起肉片炒鱼球或打火锅。近年因为人工繁殖成功,促使市场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老鼠斑近年因为人工繁殖成功,促使市场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4、老虎斑。学名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褐点石斑鱼或棕点石斑鱼,俗名老虎斑。以前市售多为几十斤重野生大鱼,皮肉均具韧性,传统常切小块煮白萝卜。人工养殖成功后常有适宜清蒸小鱼应市,近年还以其为父本与龙胆石斑杂交。老虎斑皮肉俱坚,鲜美耐煮。

活杀的老虎斑场面有点血腥。

5、龙趸或龙胆。学名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中文名鞍带石斑鱼,俗名龙趸或龙胆、紫石斑。龙胆为石斑之王,是该鱼类中体形最大者,可达2.7米长,600公斤重。主要产地在东南亚、澳洲海域,在我国的南海(南沙群岛)亦曾发现,但数量稀少。旧时香港的海味店有专卖龙胆皮的,因其鱼鳞会逆插入皮中,极易辨认,为名贵海味干货。

2010年底,深圳举人爷酒楼曾购进一条重543斤的野生“龙趸王”售卖,从而引起轰动。

纯种龙肚成鱼仅尾鳍腹鳍有明显斑纹,身体为暗褐至紫色。

市售小条龙胆多为杂交的珍珠龙胆(虎龙斑)。

6、油斑或云纹石斑。学名Epinehelus moara ,云纹石斑鱼、电纹石斑鱼,俗名油斑、土过,为鮨科石斑鱼属。云纹石斑的油脂含量相比其它种类石斑鱼略高,所以得名油斑,因日本相扑选手喜欢吃油斑火锅而闻名于世。

油斑即云纹石斑鱼。

7、芝麻斑或橙点石斑。橙点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bleekeri,为鮨科石斑鱼属的鱼类,俗名布氏石斑鱼。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如台湾岛以及南海等海域,属于岩礁鱼类。它体长可达76厘米,在30-104米深之海域生活。橙点石斑鱼是我国东南沿海近年来新兴发展的重要的海水养殖对象。

橙点石斑鱼是我国东南沿海近年来新兴发展的重要的海水养殖对象。

8、红丁或黑边石斑。黑边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fasciatus ,为鮨科、鮨科鱼类。为暖水性浅海鱼类,体侧扁,口大。体被细小栉鳞,色彩亮丽,以背鳍棘端呈黑色如黑边而得名。栖息于岩礁及珊瑚丛中,体长160-220毫米。红丁肉质鲜美堪比红斑,可清蒸或酱油煮。

红丁色彩亮丽,肉质鲜美堪比红斑,常见体长160-220毫米。

红丁色彩亮丽,背鳍棘端呈黑色如黑边,常见体长160-220毫米。

红丁色彩亮丽,肉质鲜美堪比红斑,通常做法也如红斑。

9、黄丁或青石斑。学名Epinephelus awoara,青石斑,俗名黄丁、土斑。体背棕褐色,腹侧浅褐色,体侧有5条深褐色垂直条纹,背鳍和臀鳍边缘及尾鳍后缘有明显黄边。

黄丁为常见石斑,价格适中。

黄丁背鳍和臀鳍边缘及尾鳍后缘有明显黄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