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绯闻风波8年后,迪丽热巴不提鹿晗,终于看懂她赢在哪

回到2017年,杨颖作为综艺节目《奔跑吧》唯一的常驻女嘉宾,却因怀孕不得不提前退出。接替她的位置的,是当时还只是小有名气的迪丽热巴。

《奔跑吧》在此之前,早已频频借助杨颖与郑恺的“荧幕CP”效应进行炒作。但随着杨颖和黄晓明结婚,两人之间的“粉红泡泡”迅速被官方改写成了“兄妹情”。而这一次,节目组明显想重演过去的成功套路,借助迪丽热巴与鹿晗制造新的话题红利。

两人初次见面便拥抱致意,这一平常不过的礼节却被网友们夸大为“世纪拥抱”。当他们组成队伍时,邓超还催促他们一起乘坐花车,从中不难看出节目组对“炒CP”一事的明确知情,甚至很可能背后早有安排的剧本。

最初,迪丽热巴想乘缆车,而鹿晗因恐高犹豫不决,但他选择为了对方克服恐惧,这一举动震惊了其他嘉宾。热巴得知后,主动提议改骑单车,这份体贴被CP粉们解读为“双方用心付出”。

加上热巴害怕水,两人戏称“你怕高,我怕水,只有陆地最安全”,于是“陆地夫妇”的昵称应运而生。

在后续的“心跳挑战”环节中,两人亲密互动频频,甜蜜指数爆表。摸头杀、对手指的动作,引得现场嘉宾纷纷起哄,仿佛都被甜化了。尽管热巴的心跳依旧平稳,鹿晗心跳虽有上升但还属正常。然而,热巴主动打破僵局,凑近紧盯对方,鹿晗的心率顿时飙升至160次/分钟。两人深情对视的画面迅速引爆网络,“陆地夫妇”的热度一时无可匹敌。

越来越多的粉丝加入“磕糖”行列,细致挖掘两人互动的各种细节,还创作了大量“高甜混剪”视频。当年,这对CP确实让人沉醉,但如今回头看,却发现这场热潮背后似乎有一场精心设计的“戏码”。

2017年10月8日,某社交平台几乎瘫痪,因为鹿晗在事业巅峰时公开了恋情,震惊所有人。谁也没料到他敢顶着巨大压力如此大胆表白。

鹿晗外形偏美型,甚至带有些许女性化气质,因此不少人觉得他“娘娘腔”。然而,这次恋情官宣让他的形象彻底反转,网友纷纷赞他是真男人。

尽管鹿晗的粉丝中女粉占多数,恋爱消息还是导致他粉丝流失,近60万粉丝告别。官宣恋情的另一方是关晓彤,但舆论的风暴却集中在了迪丽热巴身上。

大量的CP粉终于看清,当年的甜蜜“糖分”多是节目剪辑与氛围营造的产物,根本不真实。

最戏剧性的是,关晓彤也曾参加《奔跑吧》的录制,网友推测当时两人早已在一起,这让迪丽热巴显得像个被耍弄的小丑。她当年遭受的网络攻击也变得更加荒谬可笑。

鹿晗的铁杆粉丝认为热巴在蹭热度,言语间攻击她,甚至爆出各种丑闻谣言。迪丽热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网络暴力,微博、贴吧等平台几乎被负面信息占据。

对于炒作CP,双方都可能从中获利,但对她而言,弊远大于利。

关晓彤则选择“美美”隐身,风波过后默默收割成果。

迪丽热巴无疑成为了最大的牺牲品,不仅形象受损,还在鹿晗官宣恋情时彻底被撕碎“体面”。

这让她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出现在综艺节目中,即使出席也刻意避免与年轻男性嘉宾近距离接触。

鹿晗虽然失去不少粉丝,但事业并未受到太大冲击。

他与关晓彤始终保持低调,很少同框出现,更多时候只在生日时为对方送上祝福。

在很多人眼中,鹿晗能够和年轻貌美的“京圈格格”走到一起,是最明智的选择。

然而,八年过去,炒绯闻的风波虽已远去,鹿晗与迪丽热巴的命运却天差地别。

两人分道扬镳后,开始各自发展,方向却大相径庭。

鹿晗主演的电影《上海堡垒》遭遇差评如潮,演技和口碑均遭质疑。除综艺外,鲜有亮眼作品,甚至因不当言行被封号。鹿晗状态忽胖忽瘦,时而显油腻大叔,时而又回归奶油小生风格。

然而,顶流效应依旧强劲,他一开演唱会便引发抢票狂潮,粉丝争相追捧。

最近,鹿晗账号解封,却再次因恋情问题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关晓彤中断了连续七年的生日祝福,二人合体互动减少,感情状态难免被质疑。鹿晗“暴瘦”的模样,更添网友猜测。

相比之下,迪丽热巴找准了自己的发展路线,事业稳步攀升。

初期她出演的多部古装剧,因造型不符个人气质,屡遭吐槽,影响作品口碑。就连获得金鹰女神称号的《漂亮的李慧珍》,也被网友批评缺乏演技与内容深度。

但自她开始在红毯上大放异彩后,局面彻底逆转。无论现代剧还是古装剧,迪丽热巴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妆容与角色,演技不断精进。

曾被群嘲的《漂亮的李慧珍》也实现了口碑反转,观众纷纷表示这才是“打工人的真实写照”。

如今,迪丽热巴热度空前,每次凭借美貌轻松登上热搜榜。

对于曾经与鹿晗炒作CP的经历,她始终保持沉默,从未公开指责鹿晗或关晓彤,留给彼此最后的尊重与体面。

她踩着曾经的网络暴力阴影,一步步成长为当今流量女星,稳居一线。

鹿晗与迪丽热巴像两条平行线,再无交集,而这一次,迪丽热巴无疑是赢家。

如今,迪丽热巴能够坦然登上综艺舞台,展示真性情。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综艺节目,她都有了许多新的合作伙伴,再无避嫌压力,也不再遭受网络暴力。

她深知“作品才是立身之本”,手握多部待播剧作,未来成就令人期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